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曾被视为就业“敲门砖”的学历居然成为了“纸枷锁”?
“如果没有上过大学,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做服务员。”在某社交平台上,这位求职失意大学生简单的一句话引来评论区很多年轻人的共鸣。
(相关资料图)
微薄的工资、世俗的评价、父母的期待,让不少年轻人选择了向现实低头。很多年轻人表示,他们更喜欢简单的工作,这些工作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在外人看来可能“不体面”,但却可以给予他们“真正的满足感”。
不知从何时开始,“大学学历”似乎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就业阻碍,让他们在择业时变得迷茫,随大流还是遵从内心成为了一个艰难的选择题。
01
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多元与狭窄共存
原帅现在是一名拉丁舞老师,但几年前,在经济压力和现实的面前,刚毕业的她选择暂时放弃自己热爱的舞蹈,成为了一名珠宝售货员。
“当时珠宝店一个月的工资差不多是老师大半年的工资,所以我当时选择了放弃舞蹈,但是我对舞蹈的热爱一直没有改变。当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小朋友选择学习舞蹈时,我知道我的机会来了。于是我放弃了稳定的工作,花钱重新学习基础知识,经过一段艰难的过程,与身边从事相关工作的朋友引荐。我重新回到了舞蹈领域。现在我已经成为了一名高级舞蹈教师。”
刚毕业的原帅被迫放弃了自己喜欢的舞蹈,对于当时的她而言,舞蹈领域的就业面是很狭窄的。但跳出舞蹈圈,她的就业选择无疑是多元的。有些工作看似光鲜亮丽,实则甚至无法满足我们基础的生活需求。我们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一时无法选择自己心仪的职业会让我们倍感沮丧,想要永远地放弃,但只要心怀理想,掌握专业技能,就有机会在自己心仪的领域成就自我。我们要永远有从头再来的勇气,与随时根据现实调整方向的决心。
02
放下职业偏见
打破自我束缚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原帅一样最终在喜欢的领域发光发热,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时都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境。求职的困境与糟糕的工资让大学生倍感“破防”,一时间“大学无用论”在网上大肆流传。但是采访毕业多年的大学生,我们不难发现“大学无用论”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昌明毕业于211大学,现在经营着自己的早点摊。在他眼里,学历和专业只是给了他更多的选择,他的“职业选择”是多元的。他永远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认为值得的职业和工作。
王浩田也不认同“大学无用论”这一说法,他认为:“上大学使我开拓了眼界、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认识了很多同学朋友,还给予了我更多的选择……大学让我对世界有了不同的认知。”虽然毕业后没有从事本专业相关的专业,但大学教会他的远超专业知识。
在不少人眼里,上大学的意义似乎就在于找到匹配的工作,否则就是浪费时间。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人生的每一步都作数,大学教给他们的绝非基础知识那么简单,而是人生的道理、视野的开阔与性格的塑造。
毕业后虽然没有从事高薪的工作,但是现在的工作却给了他们安身立命的资本,给了他们面对生活的底气,让他们在工作中蜕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其实工作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会获得生活的奖赏。学历的价值,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想结束精神内耗,我们必须明白,外界的评价不能成为决定自己人生价值的标准,每一份工作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
小白在高考报志愿时,因毕业后医学生就业会比较困难,应母亲的要求选择放弃喜欢的医学专业,报考了师范专业。她也曾一度感到无比沮丧,在后悔中不断精神内耗,一度认为自己将来如果不能在教育行业找到高薪的工作让母亲因自己而骄傲,就是对不起当初妥协的自己。
这样的想法让她的精神时刻紧绷,生活受到了不良的影响。在老师的开导下她慢慢放下了执念,开始接受现在的生活,参与支教活动,爱上了做老师的感觉。如今她的目标是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帮助更多的孩子找到人生的方向。
大学让我们得以拥有更多未知的可能性,所以“大学生”身份并不是择业的一种禁锢,而是为我们的择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作家伍绮诗曾说过:“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上过大学也许意味着获得了更高的视野,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高人一等”。学会适当放低姿态,放下他人的期待,去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追寻自己热爱的生活。
“Take things as they come”——这才是我们活在当下,应当保持的正确心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