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末,就不传达什么,讲点轻松的故事吧。
01
前不久,我带着母亲去泰国旅行。
(资料图)
这些年工作忙,我们很少有机会单独相处很长时间。
那天,我租了辆车从曼谷去往华欣,外面炎热无比,车内空调开得很大。司机是当地人,全程一言不发。我手机刷得无聊,只好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她退休之后,除了照顾年迈的外婆,尤其爱总结过得差强人意的前半生。
她说,四舍五入算起来自己也读过大学。
在80年代初,刚刚进厂不久她就考上了位于成都的四川省机械工业厅下属的职工大学,学企业管理。
在那时,这也算是一个凤毛麟角的机会。
而且,那种读书是很爽的:同学都是来自川内各大企业的年轻职工,完全脱产学习,不用上班工资还照拿,比一般的大学生滋润得不知哪里去了。
学校的老师很年轻,课讲得好,也并不严厉。也许终归不算正经的大学,不少老师都把这里当成中转站,后来有的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有的下海做企业。
其中有个人做得特别大。
他叫刘永好。
我妈回忆说,那时刘永好的妻子也在学校当医生。他们管她叫李医生。有时为了翘课回家,他们还会称病去李医生那里开假条。
我一听来了兴致,我说你当时要是和他们搞好关系,现在就发达了。
她说,这谁知道啊。
而且,她一心只想念完书赶紧回家。
不过,她的几个同学就很有意识。来到成都、拿了学历,就想方设法不回原单位了。
她当时想都不敢想。一来是觉得,单位出着工资让你出来学习,学成理应回去报效,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去读书之前她已经和同厂的我爸处上朋友了,要是读完书就飞了,我爸在单位里还怎么抬头啊。
回去吧,回去吧。
回去很快就结婚生子,有了我。
我之前在《我对国营单位的记忆》这篇文章里写过,到9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们那个厂的效益就不行了。母亲感到两口子不能都在一棵树上吊死,她有学历,就想出去闯一闯。
正好有一天,他看到了希望集团的招聘广告。
对,就是刘永好的希望集团。
那是1993年,距他们下海不过十年时间,已经做得颇具规模。
于是,她就一个人去希望集团面试了。
她原本在单位里是做统计,面试的却是财务的职位。问了她好多专业问题,她感到自己答得并不好。
然后,竟然录用了。
你都无法想象,当年有多么缺人。
她记得,入职的培训,还是刘永好亲自给做的。我问,你有上去自报家门是他的学生吗?
她说,没有去,也不好意思去。
我说,你又错过了一个亿。
其实,说什么一个亿不一个亿的,她最后因为家庭的原因,还是放弃了这个机会。
等到再过十年之后,希望集团做得更大了,以她的学历,再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了。
过去,我从未听她讲过这个事。我觉得,哪怕是对一个素不相识的老阿姨,听到这个也会为她感到可惜。我说:
你看看人家董明珠。
要不怎么说,女人说话还是真恶毒,她白了我一眼说:
要是你爸当时就死了,我也能破釜沉舟了。
02
我还有点爱听旧时代的挣钱故事。
母亲的故事是充满遗憾的。不遗憾的故事,今年也听到过一个。
清明节的时候,我随一位朋友去他老家玩,在四川南边一个经济挺发达的小城市。招待我们的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他的姨妈。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大家庭里会派最有钱的亲戚,充当接待办主任。
这位姨妈一看就不简单。
在吃饭的餐厅里,我看几乎每个人她都认识,她像王熙凤一样,热情爽朗地跟他们social(社交)。
我问朋友,你的姨妈在这里究竟有多大的产业?
朋友说,其实只是一家电器品牌的代理商,有两个门市部而已。
我对她的收入产生了好奇。
酒喝上头之后,我就有点冒昧地问姨妈,像你这样的代理商,高峰时一年大概能挣多少钱呢?我说,我纯当是做社会调查,你可以选择回答,也可以不回答。
姨妈很豪爽,说这没什么不能说的。她伸出一根手指:
一百万。
说实话,这个数字还是有点震惊我。
这不是今天的一百万,而是在十多年前的一百万。在一个人口不到50万的小城市,这个收入足以让她过上十分优渥的生活。
我问她,怎么想到要做生意的?
她的经历也不复杂,就是90年代在佛山跟着一个老板跑了几年,看到做生意发了财的“老广”,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
一个人但凡是经历过刺激,就很难再容忍平淡的人生。
起初,她做生意也不是那么容易。
她卖过腊肉,早晨四点起来进货,数九寒天在市场里售卖,还要被同行挤兑和欺负。她的老公是学校里的老师,有体制内稳当的饭碗,从来没有很认同她的做法,对她走的每一步都表示怀疑。
川渝女人往往很能干,相反很多男人更安于现状,是家庭发达的绊脚石。
我问姨妈,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她说,也没有觉得是在坚持。
就是不甘心。
很快,她发现卖电器是个好生意。90年代末到10年代初,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换房子。房子一换,电视、冰箱、热水器都得跟着一起换。在小城市,只要通过服务做好口碑,生意就源源不断地来了。
她挣了钱,买铺面、买房子、买车子,收入是当教师的丈夫的十倍还不止。
即便是现在高峰期已过,而且有电商对实体的冲击,她的那两个门市依然有不错的营收。
我听后随口说,还是旧时代好啊,挣钱多容易啊。
阿姨并不这样认为,她说:
在那个时候,下海很难。
她说的很有道理。
站在今天看过去,总感觉一切都很容易,好像到处是机会、遍地是黄金。但是,如果你设身处地想,要是自己穿越回那个年代,会如何做出选择?
能抓住那样的机会吗?
03
我就在想:一个人要逆天改命,究竟需要靠什么?
我常常观察到,有两种人特别容易跳出来。
一种是穷怕了,受尽了底层的辛酸苦辣,被逼得不行了要奋起,只要是抓住了机会甚至会有非凡的造化。
一种是有着功成名就的野心,不图安稳,敢冒风险,舍得折腾。
这两种人,终归都是被内因驱动的。
它会扣动内心的扳机,点燃自我奋斗的火焰。
我觉得,就是这团火,才是改变命运最核心的因素。
而大多数人,之所以落入温水煮青蛙的陷阱,其实就是没这个东西:要么缺少野心,要么还没被逼到最差。
为什么忽然要说到这个话题呢?
因为最近,我从一些老朋友和老部下那里,感到一种明显的情绪:不管身在什么职位,他们已经厌倦职场,迫切想要跳脱出来,却又找不到新的方向,变得非常苦闷。
他们常常也抱怨,现在跟过去相比,机会少了很多,干事创业的门槛越来越大。
我常鼓励他们勇往直前,更进一步。不过,渐渐地发现,他们也许并没有做好准备。
在任何一个时代里,不管红利是否丰沛,能尝到甜头的终归只是少数人。
因此,盲目地劝人冒险,其实是一种错误。
所以,当现在有谁说他激进的计划和想法时,我会告诉我父亲教给的一句话。他就是典型那种安于现状的四川男人,一辈子没说对过什么话。但这句话我记住了。他说:
口粮不能断。
关键词: